2011年10月16日星期日

追尋香港身份: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的演變 (Lecture 5)

The lecture 5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Certificate Course (通識及公共事務證書課程) was held on 15 October 2011. The summary was shown as follow.

第五課 (15 October 2011)
追尋香港身份: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的演變
呂大樂教授主講(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

呂大樂教授首先提出兩個不同的討論方向。一是缺乏國族意識;二是全球化。他提出從現實生活中來理解香港人的想法。(而大部份的研究只是用問卷及電話調查。)


其中的一個身份類別認同的研究,發覺受訪者對自我理解的變化。如‘香港人’和‘中國人’逐漸失去對立的含意。但何謂‘中國的香港人’的含意未有共識。


以下的研究發現香港人對於國旗和國歌的自豪感和親切感是有所提升。


之後呂教授解釋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歷程。最初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抗日之後,國共內戰等)。當時移民的一代對香港缺乏歸屬感有過客心態。


呂教授放了一段粵語片名為‘父母心’,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困苦的下向社會流動。


19601970年代,本地認同開始形成。因為有人口因素(如土生土長的一代出現),後1967暴動的社會狀況及經濟起飛。呂教授再放了一段日本戲名為‘青春火花’。當時是很流行的,其中絕招叫‘鬼影變幻球’。說明當時家庭生活條件改善及電視機的流行。


1970年代中大量內地非法移民及越南難民到香港。當時有‘阿燦’的流行語作為排斥新移民的概念。(和現在的外傭居港權很相似。)

最後呂教授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現實與未來作總結。香港的特殊性是由缺乏歸屬感到本地認同,再由本地認同到面對國家。而本地認同的內容是保留我們的生活方式不變(核心價值)。

Reference:
Professor Lui Tai-lok 呂大樂教授 - http://www0.hku.hk/sociodep/html/ppl_teach_lui.htm


沒有留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