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Innovation Pap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Innovation Paper」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12日星期五

產品創新

今天我的第五篇短文章在am730登出,也是最後一篇。專欄名為「可拓品質量」,介紹可拓學與品質管理。今篇文章介紹三個創造法,名為「無中生有」,「有中求變」和「改缺成優」。
(P.S. 原文的第二創造法可名為「差異拓展」,但差異拓展只是「有中求變」的其中一法。所以我們以蔡文教授今天培訓的銘名為準。)


在構思一個新產品或服務可拓學中描述了三個創造法。
第一創造法名為無中生有。它是從顧客的需求出發來解在市場中產品或服務(甚至在市場中根本還沒有出現的產品或服務)不能滿足顧客需要的矛盾。著名例子有iPod它創造了一個音樂平台。之後更進一步成為iPhone打造出一個全面的娛樂平台及改變了大眾生活習慣。
第二創造法可名為差異拓展。它是從原有產品或服務的化為出發點通過拓展分析發散樹相關網蘊含系分合鏈再經過變換得出新創意產品。如奶樽發散時可以測量奶的溫度。又如不同味道的糖果等
第三創造法又名為改缺成優。它是從原有產品或服務的為點出發可利用共軛分析進行創新如以往的洗衣機很大噪音及振蕩得利害經改良後用漸進式摩打(motor)創造出靜而穩高速洗衣機
從品質角度看第一創造法是我們經常說的客戶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要知道他們的需要就從客戶心聲(Voice of Customer)入手比較流行的方法是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第二及第三創造法是我們常主張的持續改善(Continual Improvement)比較流行的方法是六標準差(Six Sigma)在產品創新中可拓學和品質管理方法有很多地方相同及可互補從而產生協同效應
這是可拓品質量的最後一篇,在這裡要多謝施永青老闆給我機會在am730介紹「可拓學」及品質管理

Reference

2017年5月5日星期五

High Tea with Dr. Zoie Wong in Tokyo

My family annual travel 2017 to Tokyo Japan was from 1 to 6 May.  Minda and I had chance to meet our HKSQ exco friend Dr. Zoie Wong in Ginza on 5 May 2017.  


Then we had a high tea near Nissan Crossing.  Zoie serviced in St. Luk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her title was Associate Professor, Division of Biostatistic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Consultant, Support Unit for Conducting Clinically Essential Studies.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創意生成

今天我的第篇短文章在am730登出,每星期五刊登,總共有五篇。專欄名為「可拓品質量」,介紹可拓學與品質管理。


全文如下:

在品質世界中大家都需要創意來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當大家用傳統的全面品質管理(TQM)中品管圈的工具如魚骨圖(Fishbone Diagram)時,從人、機、物、法中入手找尋原因及方法來做改善。而背後產生創意的方法是用腦力激盪法/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其實成要看品管圈組員的組合及其自身蘊藏的知識。在腦力激盪法/頭腦風暴的隨機性比較高不是系統性的創意生成方法。我認識的系統性創新只有前蘇聯的「萃智方法(TRIZ)及我可拓學。但「萃智方法」範圍於技者要對科學有一定認。而可拓學則有系統地引用者思考,來解決問題及創。當我接觸可拓學中的可拓創新四步法我意識到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運用。第一步是建模(Model)即把事物問題以基元(Basic-element)表達如物元、事元及關係元。第二步是拓展(Extension)用基元的拓展性作可拓分析(Extensible Analysis)及共軛分析(Conjugate Analysis)。第三步是變換(Transformation)包括基本變換及運算變換。最後第四步是選擇(Selection)包含可行性及優度評價(Superiority Evaluation)。這創新四步法的詳細內容希望日後有機會一一介紹。

Reference

2017年4月13日星期四

化物開元

今天我的第三篇短文章在am730登出,本來每星期五刊登,總共有五篇。但今個星期五是假期,所以提前一天刊登。專欄名為「可拓品質量」,介紹可拓學與品質管理。


全文如下:

化物開元
專欄: 可拓品質量
作者: 黎劍虹 - 可拓行者 (可拓學修行及實行者; 前香港品質學會會長)

化事物為形式開拓多元變化這是可拓學的精要所在回顧物元的三要素是物件(Matter)、特徵(characteristic)、量值(value)公式化表示如: M = (Om, cm, vm)怎麼樣把事物用物元來表達?首先是寫出該物整體的特徵和量值之後再把該物分解為部件及寫出各部件的物元
以下一例可說明。
用物元來形一個十毫升甲級的Cole-Parmer玻璃燒杯及它的尺寸。


物元

物件
特徵
量值



燒杯 D,
容量,
10ml




材料,
硼矽酸鹽玻璃

M(燒杯) =


外徑,
2.54cm




總高度,
3.4925cm




品牌,
Cole-Parmer




級數,


一個用在實驗室的燒杯可以有什麼變化? 除了尺寸、容量材料及品質等量值可改變它的特徵也可以更改當我在一間中學作職業講座嘉賓時我收了一個用燒杯做的子。它就是在特徵上加了個杯柄。由實驗室的燒杯變成家用的子!這應用了可拓變換中基本變換的增刪變換」。 (: 燒杯 D 是指特定的某一個燒杯)

Reference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至善日新

今天我的第二篇短文章在am730登出,每星期五刊登,總共有五篇。專欄名為「可拓品質量」,介紹可拓學與品質管理。


全文如下:
至善日新
專欄: 可拓品質量
作者: 黎劍虹 -可拓行者 (可拓學修行及實行者; 前香港品質學會會長)

20167月的第一屆全華人品質峰會我身為峰會籌辦委員會主席峰會主題名為「至善日新——品質與創新」。我把主題的意義和大家分享一下
「至善日新」的出處是來自<<大學>>,是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抽取出來。「至善」意思是以成就自己及成就他人的圓滿價值為歸宿;「日新」意思是若能日求進步,天天求進,不斷求進。所以「至善日新」道出了品質與創新的精髓—卓越(Excellent)和持續的改進(Continual Improvement),最終達致創新(Innovation)。
「品質與創新」中,「品質」意味著客戶滿意度和持續改進。用一個簡單的句子來形容品質,就是“使事情變得更好”(Making Things Better - MTB)。「創新」的定義是“執行一個新的或顯著改善產品(包括服務)、或過程、新的營銷方法或新的組織方法應用在商業、工作場所或其他對外方面"。簡單地說,創新是“製造更好的東西”(Making Better Things - MBT)。所以「品質與創新」,可說是「做出更好的東西而且越做越好」(Making Better Things Better - MBTB)。因此我們邀請了蔡文教授及楊春燕教授為峰會介紹「可拓學」及「可拓創新方法」。

Referenc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