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新力量網絡及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合辦「全球公民:全球化時代的通識教育」公眾研討會. 目的是探討通識教育如何定位, 中學及大學的通識課程應如何改革.
首先由方志恆先生(新力量網絡副主席)主持這場研討會. 研討會是讓在座兩位講者用十五分鐘說出對題目的看法. 之後由聽眾發問.
第一位講者是呂大樂教授. 他說全球化不只是國家內部作界線. 如環保問題. 而是說怎樣成為負責任的地球人? 而通識教育的出現是多元化及重思考.
呂教授說從前大學教育是專門化, 又因在60/70年代的香港本土化, 當年人生的發展和現在很不一樣. 所以畢業的同學不一定要留在香港. 而大學是幫助培育全球公民.
第二位講者是莫家豪教授. 他談到香港要是亞洲國際都會, 首先要強化對亞洲 (及中國) 的了解. 課程要把亞洲內容豐富化. 在2008年前, 全球化等同美國化. 但現在全球化不等同西化.
莫教授說現在的顧主心目中理想大學畢業生要有以下的才能:
l Problem Solving
l Criticization
l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l Ethic Understanding and Decision Making
l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l Global View and Asia Understanding
在答問環節中, 我們討論到成人教育, 專業, 本土化等等.
呂教授說不應把地區化, 本土化, 全球化分隔. 他說通識課的最大功效是在於思考方法及寫作方法. 而大學和中學的通識課是兩回事.
莫教授說增加通識的深度及量度如提升思考及分析能力. 從前是篩選學生上大學, 應試為目標. 現在教育要改革, 避免高分低能, 要培訓對全球有競爭性的人才. 尤其是文化人才.
我個人認為在大學課程中, 應先專後廣 (即先本科後通識). 我在這裡和呂教授有些出入.
Reference:
http://www.synergynet.org.hk/b5_m9_detail.php?id=1219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